肝脏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,在进行抗肿瘤治疗中,化疗药物、止痛药物造影剂以及控制感染而使用的抗生素等,均可能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,严重的可导致死亡。
药物尤其是口服药物,经消化道吸收后,通过酶的作用,由脂溶性药物转变为极性强的水溶性化合物,然后再从胆汁或尿排出体外。有的药物则不被转换成极性化合物,在肝脏中直接裂解或灭活。
临床表现
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在岀现临床症状前多数有潜伏期,时间视药物的种类、剂量、个体差异及健康状况、肝脏代谢能力、有无过敏体质等因素而定。有的与给药途径有关,一般来讲静脉给药较口服给药的潜伏期短临床表现差异很大,绝大多数病人没有自觉不适,但轻重不等的化验室酶学异常相当多见。如果出现临床症状,可因肝损伤的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异。
以肝细胞损伤为主时,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,有食欲不振、乏力、恶心、轻度黄疸,肝脏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和叩击痛。严重者可出现重症肝炎样表现,发生出血倾向、腹水、肝性脑病。对症处理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。以淤胆为主的称为药物性黄疸。单纯瘀胆病人起病较为隐匿,常无前驱症状或仅有转氨酶升高,停药后很快消失,通常无发热、皮疹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。
瘀胆伴有炎症型病人则呈瘀胆型肝炎表现,常有发热、畏寒、恶心、腹痛和皮疹等前驱症状,随后出现茶色尿、黄疸、瘙痒、粪色浅和肝肿大伴有压痛等长期应用对肝脏损伤较大的化疗药物,可引起慢性肝病,表现为慢性肝炎、肝脂肪变、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症状。
复制本文链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基因医生立场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